甲骨名家
 
甲骨艺术美学
 


朱彦民:浅说甲骨文书法艺术
 
                            浅说甲骨文书法艺术

                                    天津南开大学 朱彦民教授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殷商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史料,不仅及时填补了汉字发展前期和汉子起源之间的历史空白,而且还以其自身的天然美质和原始艺术特征,吸引了一代书法家的兴趣。有志书家不懈地研究它、临摹它、契刻它,以笔情墨趣去表现它,为书法艺苑中有增植了一株古朴高雅而有艳丽多姿的奇葩。

以甲骨文入书法,前辈们很早就进行了努力的尝试,他们之中不乏大家名手。然而众多书家并不熟谙于这种新出现的古文字,而绝大多数古文字学家又望墙于书法盛殿,即使有少数两艺能通者,又无暇兼济而治。所以两者未能尽最大可能地统一起来,为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这就有待于我们有志研究甲骨文的书法家们进一步的探索了。

本文标题是《浅说甲骨文书法艺术》,不是探讨当代书法家所书写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的艺术,而是介绍一些甲骨文本身具有的美质、特点以及其中书法艺术因素给我们应有的启示。

甲骨文是有一定的书法艺术型的,这恐怕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当然这里要说的甲骨文书法艺术远非今天含义上的书法艺术,两者确乎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似乎也不必以今天书法艺术家的眼光和标准来苛求它,因为它毕竟是书法艺术由小到大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或者说是尚不自觉的书法艺术。

甲骨文已经是比较系统的古文字了。比如,又同今天语言中一样多的词类,造字原则也体现了后世人们总结的六书规律,而且其书写或契刻已经初步具备了书法艺术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笔法、结字和章法,且有一定的特点,某些因素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

一、甲骨文的笔法

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所以其笔法就是刀法。有人认为甲骨文笔笔中锋,如锥划沙,因此建议写甲骨文书法时用篆书笔法。本人因工作需要经常研读《甲骨文合集》等甲骨著录书籍,又有幸看到过一些甲骨文实物,觉得并非如此。细察甲骨文字,或用放大镜看甲骨文笔画就会发现,甲骨文笔画多是两头有尖,起刀尖短,落刀尖长,而中间较粗而匀,且笔画两头的微尖也并非居于笔画中心线上,而是有所偏颇。这大概就是今天书法中所说的“露锋”和“侧锋”现象。可见甲骨文点画并非均为笔笔藏头护尾,画画行笔中锋,而是多露锋甚至侧锋。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据我分析这是契刻者率刀使然,即迅速契刻所致。因为商代占卜机构每天都要占卜好多事项,甚至一事多卜,而占卜结束多是要契刻的。因此,占卜机构中的契刻人员(契刻人员不是贞人,而是其下属史官,详见拙文《贞人非卜辞契刻者》,《殷都学刊》1986年第4期)的工作量是极大的。但是契刻卜辞又要讲究个及时,以其媚神娱鬼或取悦灵物祈求应验,所以这些为数不多而工作量极大的契卜史官绝不可能慢条斯理、凝神静气地去过分讲究笔画,只能是迅速地刻下,不讲究如何笔法刀法。从甲骨文字形看,契卜史官刻辞时多是以单刀直冲为主,这从第五期卜辞更可看得出来是这样而不是其他。正是因为契刻迅速,行刀率然,才使得卜辞笔画多是纤细而长(有的甚至细如发丝),直冲不曲,刀轻痕浅,不雕不饰,自然生动,而刀口起落处即笔画首尾多有一尖角。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形成甲骨文独特的文字风格。当然,不过分讲究刀法匆匆而契,而又做到衡平竖直,位置井然有序,字字仪态端庄,自然得要求契卜史官有很深厚的刻字功底,有丰富的契刻经验,当是彼时的大家名手。这则是另一问题了,详见拙文《贞人非卜辞契刻者》,在此不多谈及。

这就是甲骨文的笔法(刀法)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今天写甲骨文书法作品时,用笔应该有所注意,即大可不必像写篆书那样笔笔中锋,画画送出回入;像临楷帖那样点画精工,招式如一。有些老书家篆书很有工夫,书写甲骨文也以大篆笔法,可谓绝虑凝神,提按分明,笔力稳重,然而写出了则是肥厚臃肿,过度丰满,全失甲骨文瘦挺、刚劲的自然风骨。结果金文不金文,甲骨非甲骨,不伦不类,面目全非。当然甲骨卜辞本身也有些肥厚丰满的片子,如《甲骨文合集》第五册11497(正),是一片关于天文星象的龟甲刻辞,开始看到这个拓本,我很怀疑这片文字是否是甲骨文。因为宽厚、凝重、笔画笨拙,颇似金文。但这种现象极少,不能代表甲骨文字的风格,还是不要奉为法帖的为好。不过我们今天临写甲骨文,进行甲骨文书法作品创作,也不见得一定要写成甲骨文那么细、那么瘦,因为今天的工具毕竟是笔墨而不是青铜刀,可以少为丰满一些,但重要的是要把甲骨文直挺的风神、瘦劲的气质表现出来。还有一些书法家书写甲骨文时,倒是注意到了甲骨文笔画纤细而长的特点,于是他就以线篆笔法写甲骨文,结果写出来的文字整齐划一,状如算子,呆如僵蛇,柔似春柳,毫无生机,也终是顾此失彼,误入左门,不可取也。所以说,书写甲骨固然可以借鉴性地羼入些许其他笔法,但它是有自己的笔法特点的,不能喧宾夺主。我以为,选用刚健有力的不太大的硬豪笔如紫毫、狼毫或兼毫,在临写(可先用钢笔临写原大,再用毛笔意临)大量甲骨的基础上,以行书或更快行草笔法纵笔书之,是可以写出较理想的笔墨甲骨的。

二、甲骨文的结字

书法中所讲的结字,是指如何把字的结构安排的得体,造型处理得美观,而有别具一家风格。甲骨文的结字造型是很有美感和独特之处的。

首先,大多数甲骨文字结构具有对称美。具有对称美结构的字往往是单体字。这类字一般有一个重心或平衡中线,笔画在这个中心和中线的左右平均分布,长短、大小相等,曲直相同,走向相反,形成左右对称。比如甲骨文中的“甲”字作“十”字形,就是一个典型的对称字。如果把这些字临写在一张透明的绘图纸上,翻过纸从反面看,字形不变,与正看有一样的效果。这就是甲骨文字反正如一的对称特点。有位美学家说对称是美。人体是美的,也就没在对称上。当时人们造这种字时肯定受到了诸如人体这样天然对称物的影响,而且他们也肯定认为这是美的。因为这些字还不占少数,约占甲骨文单字的五分之二。甲骨文中的“在”、“心”、“未”、“贞”、“高”、“东”、“南”、“室”、“天”等,都是这样的对称字。这些字体态均匀,五官端正,是颇有美感的。除了一般常见的左右对称外,甲骨文结字还有一些属于上下左右四向对称和六方或八方对称,如“巫”、“郭”、“丁”、“癸”等,都是形成甲骨文字结字美的例证。

其次,甲骨文字除了对称字外,大量的字是不对称的。不对称字往往也有些是部分对称,这些字往往是会意字、形声字等合体字,即字的某一偏旁是对称字,如“艰”、“侵”等字。虽然大多数字是不对称的,但它们都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这些字都有一个字势,或左或右,字势在左者可右之,字势在右者可左之,变化的结果仍是此字。如“人”字可作 势,也可作 势,正像一个人或面左而立,或面右而立,终是此人一样。再如“尹”、“女”、“月”、“我”、“启”等字均属此类字。不过只有两个字例外,这就是“左”( )字和“右”( )字,不能左右势互置。因为这两个字互换字势的话就是指对方了,而不再是本字。甲骨文的这一特点并不是只在同一片甲骨中就能体现出来的,同一片甲骨中有同一字重复出现时,一般要取左势,都取左势;要取右势,都取右势。当时的人还没有避免雷同的意识。只有阅读大量甲骨卜辞才能发现这一规律。这就给我们今天书法家这样一个启示:当我们书写甲骨书作时,如果遇到同一字重复或字的一相同偏旁重复,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而避同,一取左势,一取右势,使得变化而不雷同,字势多样而不死板。如书写“教书育人”四字即可避同,前两字都含手形偏旁,后两字都有人体形画;于是书写是“教”和“书”中的手形可一右一左,“毓”和“人”中的人体形可一左一右。

再次,甲骨文字结构有一个广为人之而深感棘手的特点,即多“异体字”。其实严格说来着不能称为异体字,而是同一字增笔减画的现象,或者不同期别同一字形的演变问题,不同期别同一字是有形状变化的。即使在同一期(这里暂以传统的董氏五分法为据)里,也有繁简不一、字形相异的情况。比如第一其中的“洹”字,或作一“水”傍一“亘”,或作二“水”傍一“亘”,或作左右各一“水”中央夹一“亘”,且中有水点。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结构或繁或简,笔画或少或多,不成定型。这种现象也说明当时书契者是率刀凑成的,多一点少一画是不斤斤计较的。同时,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好处:当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时,遇到这类相同的字或这类相同的笔画时,我们就可以本着这一特点来避同求变,或一繁一简,或一少一多,便可错综开来,异趣盎然。

再有,甲骨文结字造型之美,还在于它其中含有大量的象形字。据已故著名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统计,象形字约占甲骨文单字总数的37%。这么多的象形字多是常用具体名词,因为只有具体事物才有形可象,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动物植物和器物用具等等。仔细说来,象形字还可以具体分作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寥寥数笔,轮廓地勾画出所象之物,虽然线条简单,却也惟妙惟肖,神态备至,如“山”、“水”、“木”、“禾”、“鱼”、“龟”、“燕”、“犬”、“鹿”、“鸟”、“鼎”、“鬲”等字;另一种是以点代全,取所象之物的部分特征来表示物之整体,想象丰富,如“牛”、“羊”、“月”、“云”、“雨”、“鼻”等。有如此众多而有趣的象形字,也说明甲骨文还不是纯实用性纯音义的高级符号文字,而是尚带有极大的原始图画性质,虽然象形笔画简单明了。这也给我们今天书法家这样一个应急措施,当遇到要书写的字中有些名词之字为甲骨文所无时,就不妨依照甲骨文象形手段去造字,或以极简练的笔画图示出所象之物的大体轮廓、外形特点,象甲骨文中的“虎”字的象形作身有斑纹而口大,“象”字的象形作挺着大肚而鼻长;或象征性地突出此物的部分特征而概括之,象甲骨文中的“牛”、“羊”之象形,分别以牛头形和羊头形代之,“月”字之象形,以月缺之形以代之。

另外,甲骨文结字也真可谓“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姜白石在《续书谱》中云:“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诸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字之大,朋字之斜,党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这是称赞魏晋书法之高妙。甲骨文结字又何尝不是如此,如在《甲骨文合集》著名大片6057(正)中,“长”者如“邑”,“短”者如“丁”如“曰”,小者如“土”如“己”,大者如“艰”如“侵”,斜者如“角”如“旬”,正者如“至”如“告”,疏者如“卜”如“于”,密者如“西”如“廪”等等,笔画多者结字则大则长则密,笔画少者结字则小则短则疏,自臻其极,各具其妙,毫无做作之态,牵强之意。注意了甲骨文这一特点,我们书写甲骨文时就不必把字写成一等大小、长短,相同斜正、疏密,而是该大就大,该小就小,长者长之,短者短之;错综排布,宛如乱石铺街。但于字体上姿态多样,精神各异,于章法上也变化自然,生动有趣。

三、甲骨文的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之书法创作中对整幅书法作品的布局设计和安排。诸如字字间的映带关系,行行的位置分配,行文的走向顺序,空白的大小疏密等等。甲骨文的布局章法也是有众多因素构成的。

由于甲骨文多是由契刻而成的,笔画之间除了相接相交以外,清朗而不紊乱,字与字之见更是独立性强,不会有什么连带或呼应关系。但两字之间上下措置的位置关系,变化无极,高下由心,颇富野趣,真吾人可望而不可及也。不过多用心摩挲甲骨,是会受到有益的影响的。

行与行之间的安排,甲骨文一般是一行写到一定程度再折回头来写第二行,走向或左行或右行。这要看甲骨上的位置而定。如一片龟甲上,靠近千里路的左右两辞,左辞左行,右辞右行;而靠近龟甲两边的左右两辞,左辞右行,右辞左行。这样形成了一个对称的布局。如果辞例分别是两两对贞的卜辞,那么这种对称性更显强烈,不仅位置对称,而且文辞、内容也是对称的。如《合集》248正,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细看此片,深感其章法甚美。

一些竖条成列的卜辞,或者一条一列,或者一条数列,起止位置大致相等,竖成列而横不成行,犹如一幅中堂幅式或条幅形式,也很耐观。第一其中有一版著名的“四方风”辞例,即《合集》第五册14204,自右至左分成四列排布,每列七字,俨然像一首七言绝句古诗被书写在甲骨上,其中堂乎?抑或条幅乎?其章法之美,文辞之要,俱是珍贵可观。

一片甲骨上往往不止一条卜辞,卜辞与卜辞之间往往有一条明显的界划,或曲或直,或长或短,或横或竖,或正或斜,各因两辞中字之多少,大小及位置而划定。如果说字字关系、行行位置及空白大小疏密,是契刻者无意之中而形成的,那么这些个界划,则是契刻者有意为之的。契刻者的目的是以线划开两条或数条不同的辞,而不致使不同的辞条挤在一块儿分辨不出。如《合集》6057片中的界划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些清晰自然的界划,再看这些卜辞,井然有序,绝不会感到是一盘散沙,无从入手;也使得整片甲骨成为一个由各自独立成分组合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并不单一的幅式;在近于独立的单个字之间串通这么一条生机线,无疑使字字飞动、跳跃,整个布局上联系紧凑,更具章法美。尤其是条状的相间卜辞之间运用了这种界划,很富特色。如《合集》5808片上条状相间卜辞间的界划,依上下两段字形的安排而弯曲,非常自然。本来条状相间卜辞多是很规整的方块组合,然后加上这么一条曲线以界之,其章法于整齐划一之中有了突破,按部就班中有了变化,自然灵活,如大河依地势而流动,似行云傍山峦而缭绕,也当时我们书写甲骨书法所应注意、鉴取的地方。

总的来说,甲骨文章法特点是:字字错落有致,行行自然行文,纵横依其势,变化因其形。章法的变化也因期别不同而各异:或疏朗大气,如第一期和第四期;或密不透风,如第五期;或循规蹈矩,如第二期和第五期干支表;或杂乱无章,如第三期等。即使在同一期别之中也有不同的章法变化,甚至同一版之中两部分之间的章法安排也不相同。如《合集》6834证,上面字大而疏朗,下面字小而紧凑,杂然相间,真正体现了甲骨文古朴纯真、雅趣天成的风格特点。

四、甲骨文自然美质分析

以上分析介绍了甲骨文一般的特点和它天然的美质,也只是泛泛而论,恐未能尽揭其胜。有些典型的甲骨片子,堪称是甲骨文中的精心制作,就更可体现出这些书法艺术的因素。在此,我们依然以大片《合集》6057为例。这是一版有关战争内容的占卜龟甲,字大而秀朗,气盛而稳重,字字玑珠,行行排玉;中有界划相隔,条条分明。整版共有一百八十八字,在甲骨王国里可谓少数的鸿篇巨制了,所以有人称之为“甲骨之王”。然而字形大小各异,字势或正或倚,笔法方圆并重,结体有疏有密,小处笔画整饬严谨,精工独到;大眼章法错综布势,变化生趣。它不仅文辞内容重要,在书法上也应该是我们临习甲骨的法本名帖,有一定的艺术借鉴价值。

应当注意的是,说甲骨文有一定的艺术性,是我们今天以艺术的眼光对它进行分析的结果。但并不是说甲骨文契刻者就是商代晚期的书法家,而这些所谓的“书法家”也并不是本着要进行艺术创作的目的去契刻甲骨的。我们知道甲骨文的用途是在于占卜、应验之类的迷信,这就决定了契卜史官不是以甲骨文为手段去抒情达意的书法家,而是及其虔诚而循规蹈矩的占卜职吏。占卜文字也正同原始的舞蹈一样,用在祭祀之时,娱神乞福求佑,宗教性是其根本目的。即使今天看它们有艺术性可言,也远不如其神秘的宗教性和严肃的政治性为强。

那么,就有这样一个矛盾:既然甲骨文并非书法家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宗教工具,对于甲骨文本身不可否认和忽视的天然美质和固有的艺术性又作何解释呢? 我们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和战争尤其是祭祀是先秦时代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再加上“殷人尚鬼”,祭祀占卜在商代是极其隆重极其神圣的工作,统治者也极其重视占卜这宗事情。商王不仅要求占卜时慎选龟料,虔诚占问,也更严格要求占卜机构中契卜史官的人选问题。这些隶属于具有贞人集团之下的契卜史官,虽然没有贞人的地位高,但他们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通文识字之士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有广博的天文历算知识,有丰富的占卜通神经验,更有精湛的文字书契技巧,是当时的高级文官。即使如此,入选之后录用之前还要从事反复的契刻练习。殷墟考古中出土了众多的废骨上都记载了他们联系书契的辛勤,直至达到成熟,才允许正式契刻甲骨卜辞。熟练中出技巧,技巧中见功夫,字体美观,排列得体,章法俨然。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甲骨文的艺术性和天然美质。

所有这些都在其次,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的甲骨书法家可以从中借鉴艺术精华,吸取艺术营养,依照它给我们的种种艺术启示,去探索去创造,让这古老的文字符号乘上我们现代意识的灵感之舟,飞越历史的崇山峻岭,穿过时代的巫江三峡,驶入二十世纪的书法艺术海洋,去抒发新时代的激情,去表现伟大的变革。

来源:《殷都学刊》

 
 
 
Copyright 2011 囯际甲骨文艺术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22831号-1
电话:18351457689   邮编:211171   
通讯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 南京晓庄学院 行知楼301室  网络支持: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