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名家
 
甲骨文艺术史论
 


关于甲骨文书法的访谈录:宗绪升对话陈爱民博士
 

关于甲骨文书法的访谈录:

宗绪升对话陈爱民博士

宗绪升:请爱民兄简单地谈谈“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的界定问题。

陈爱民:在甲骨学研究早期,学者们对甲骨文的命名并不统一,如“龟版文”、“龟甲文字”、“龟甲兽骨文字”、“契文”、贞卜文”、“殷虚文字”、“刀笔文字”、“殷契文字”等。自从1921年陆懋德先生发表《甲骨文之发现及学术价值》之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容庚、王国维、董作宾和郭沫若等先生又陆续发表了篇名或标题中含有“甲骨文”的论文,此后“甲骨文”这一名称才逐渐得到学界广泛认同。

而随着二十世纪以来甲骨考古新发现和甲骨学研究的深入,“甲骨文”一词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甲骨文,既包含了殷商甲骨文,也包含了非殷商如西周甲骨文;既包含了占卜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包含了非卜用龟甲骨、兽骨上的文字,既有卜辞,又有记事刻辞;此外,二十世纪甲骨考古还发现数十片用毛笔蘸朱砂或墨写在龟甲骨、兽骨的朱书、墨书文字。因此,从表现手段来看,无论龟、骨上的契刻文字,还是龟、骨上的朱书、墨书,都是甲骨文的一部分内容。狭义的甲骨文,特指殷商人用刀在甲骨上直接契刻而成的文字符号。狭义的甲骨文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殷人宗教活动的产物,二十世纪考古发现的大量殷商甲骨文主要是殷王室的占卜纪录,而记事刻辞毕竟是少数。二是契刻文字,契刻而成的甲骨文是殷商甲骨文的主体,甲骨文朱书、墨书毕竟占少数。

殷商甲骨文不仅具有记录语言的实用价值,同时还具有书法的艺术价值。对于殷商甲骨文,从学术的角度人们可以研究其实用价值;从艺术的角度人们则重视其艺术价值。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将甲骨文书法分为两大系统:1.殷商甲骨文书法,主要是指殷商人以甲骨为材质、以刻刀为表现工具,契刻而成的甲骨文书法,因为其具有原创性和生发性的特征,亦可称之为原生态的甲骨文书法。2.现代甲骨文书法,主要是指二十世纪以来书家以宣纸为材质、以毛笔为表现工具,书写而成的甲骨文书法,由于其是在取法原生形态甲骨文书法的基础上创作而成,亦可称之为演生态的甲骨文书法。

宗绪升:请介绍一下甲骨文书法历史断裂之原因与影响。

陈爱民:当其它书体(如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和行草书等)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传承有序之际,原生形态殷商甲骨文竟然于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才重新进入清末、民国初年以来人们的视野。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断裂,形成了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艺术变迁中无可遮蔽的历史背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断裂?根据近百年来对殷墟、周原甲骨的考古材料与传统文献的比较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有意储藏: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被深深地叠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二)无缘破译:千百年小学及数百年金石学研究未能将甲骨文纳入视野。

殷商甲骨文的有意储藏客观上直接造成了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断裂,而对先秦典籍的无情破坏,又使后人逐渐丧失对甲骨文书法的“历史记忆”,因此三千多年间即使有机会获见甲骨文,人们也无缘破译,这就使本已断裂的历史缺口又间接地扩大化了。因此,从三千多年前殷商甲骨文的发生到1899年甲骨文之被发现,甲骨文书法历史断裂的跨度之长,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空前绝后。这种历史断裂对甲骨文书法的现代变迁产生了的深刻影响。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断裂既增加了二十世纪对殷商甲骨文历史还原的难度,也给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的艺术变迁设置了意想不到的障碍。

宗绪升:请谈谈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艺术变迁的总体特征与趋势。

陈爱民:立足于二十一世纪之初,回眸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艺术变迁的曲折历程,令人荡气回肠。为了超越历史断裂,二十世纪一大批会通古今或学贯中西的文化精英前赴后继投身于艰深的甲骨学研究与甲骨文书法实践。可以说,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的艺术变迁,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断裂而逐步展开的历史过程。

在大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下,我们发现,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断裂与清代以来金石学、古文字学的兴盛以及篆书的复兴构成了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文化背景,二十世纪社会变革、经济和政治生活、教育和文化转型等复杂因素又使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艺术变迁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的艺术变迁始终与甲骨学对殷商甲骨文的历史还原研究休戚相关,呈现出与其它书体不同的独特个性。

从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一方面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断裂对二十世纪甲骨学研究及甲骨文书法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甲骨学研究来说,表现在甲骨文的历史还原研究十分艰难。仅以文字考释而言,尚有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未被破译。对于书法创作而言,可识字数少,亦客观上造成了用字方面的限制。于是,二十世纪尤其是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中乱造字、用错字的现象比比皆是,对甲骨文书法的艺术变迁产生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清代以来金石学、古文字学的兴盛与篆书的复兴又为二十世纪前期甲骨学研究和甲骨文书法创作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二十世纪前期的甲骨文书家、印人大都秉承清代以来金石学或古文字学的传统,具有书法尤其是篆书甚至篆刻的修养。这些有利因素正是二十世纪前期甲骨文书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重要原因。

从二十世纪甲骨学对于殷商甲骨文的历史还原与甲骨文书法的艺术变迁的关系来看,甲骨文的发现与甲骨学研究取得的辉煌成就,彻底改变了旧的书法史观。二十世纪书法新史观的建立,是伴随着甲骨学研究的进展而逐步完善的;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审美视野的扩大,也是随着甲骨考古和甲骨学研究不断推进的,甲骨文书法的艺术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甲骨文的现代性亦给予现代艺术以创变的灵感。甲骨学对于殷商甲骨文的历史还原研究成为推动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艺术变迁的重要因素。但是,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对于甲骨学研究成果的利用都还十分有限。

从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艺术变迁的历史进程来看,甲骨文学术研究与甲骨文艺术创作由二十世纪前期的相互融合到后期的逐渐分离,各自走向独立,成为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艺术变迁的总体趋势。这种甲骨文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由融合到分离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由通人向专才、由文化精英向大众、由个体向社团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转化。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巨大冲击,因此在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主体由通人向专才、由文化精英向普通大众的转化过程中,甲骨文书法亦有可能逐渐失去本应该拥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深度。

二十世纪后期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甲骨文社团的涌现、甲骨文书法展览交流的独立化和国际化、甲骨文书法大众化以及高等书法教育的迅猛发展,甲骨文书法也得到了迅速传播并得到更大范围、全方位的接纳,当代甲骨文书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宗绪升:今天对没有古文字基础的人该如何进行甲骨文书法的创作?有哪些可使用的工具书?

陈爱民:应该说,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无论甲骨学研究还是甲骨文书法创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二十一世纪以来这些成果又逐渐以著录、展览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广大甲骨文书法爱好者面前,这是本世纪之前无法想象的优势。对于今天没有古文字基础的人而言,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具体而言,首先,要提高甲骨文化方面的修养。要多关注甲骨学尤其是甲骨文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应该依靠古文字学、甲骨学成果的支撑,能够利用相关工具书查阅、熟记甲骨文字形。其次,既要多看殷商甲骨文原物、临习甲骨文拓片,养成对甲骨文的艺术敏感。同时也要借鉴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名家的创作经验。再次,要有其它书法尤其是篆隶书法的基础,努力实现甲骨文与其它书体的“打通”。总之,只有首先回归、体验先民创造出的原生形态甲骨文书法,并善于借鉴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优秀传统,继而融入自己的个性和艺术情趣,才有可能真正进入甲骨文书法的艺术创造,实现甲骨文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至于学习甲骨文书法的工具书,主要分为甲骨著录与甲骨文字典两大类。前者是主要收录甲骨文图片,如《甲骨文合集》等;后者主要将甲骨文字考释成果汇编成字典,如《甲骨文编》、《甲骨文字典》等。当代学习甲骨文书法比较实用、可靠的工具书,我向朋友们推荐徐无闻先生主编的《甲金篆隶大字典》;而代表甲骨文字考释最新成果的工具书,朋友们可以购置刘钊先生主编的《甲骨文新编》、台湾李宗焜先生专著《甲骨文字编》等。

宗绪升:请介绍一下《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之难点。

陈爱民:《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之难点,主要体现在对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篆刻资料的搜集、鉴别与选择方面。首先是搜求之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徐无闻教授的建议下,我开始搜集、整理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篆刻史料。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之际,曾将当时搜集的部分资料编成《甲骨文书法史年表:1899-1999》公开发表,今重读此年表,其中之不足一一呈现,而九十年代搜求资料的迷茫、困惑与艰辛也历历在目。二十世纪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资料,由于长期不断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文化浩劫等种种因素,或被毁损,或被掠夺、购藏、馈赠而流传至海外,国内现存作品原件则分散于众多公私藏家,难得一见。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篆刻图文资料又大都散见于浩繁的报刊杂志和图书文献之中,因此搜求之难,如大海捞针。而不少资料又非大陆所能获得,所幸近十年来,笔者得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朋友的帮助,视野才逐渐开阔。但尽管如此,仍难免遗珠之憾。二十世纪许多未知的甲骨文书法篆刻史料,尚有待于进一步搜集、整理。其次是鉴别之难。在众多的出版物中,甲骨文与其它古文字书体名称混用的现象随处可见。一方面,将甲骨文书体当成金文、石鼓文、小篆,或笼统地将甲骨文称为篆书。另一方面,又将金文、石鼓文、小篆甚至汉以后篆书当成甲骨文书体。至于有关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释文的错误更是屡见不鲜。此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的作伪现象亦时有发生。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材料的鉴别之难。

再次选择之难。甲骨文进入二十世纪艺术领域,主要面临两大现实问题:一是甲骨文入书问题,一是甲骨文入印问题。二十世纪甲骨文入书入印者众多,因此在本书研究中对于甲骨文入书、入印史料如何取舍问题亦是研究的难点之一。

由于本课题研究内容涉及较多学科,对于同样的材料,因为观照的角度不同亦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如何在跨学科研究中恰如其分地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本书研究中来,澄清一些积非成是的观念,以期更接近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史的真实,亦是本书研究中的难点。

二十年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搜集、整理二十世纪甲骨文艺术史料,一路行来,甘苦自知。幸运的是,有缘在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宽松学术氛围的南京艺术学院,以学位论文的形式来探讨自己多年关注与思考的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问题。昔贤有谓,为往圣继绝学,启来轸以通途。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年《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并附有修订、补充的年表,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陈爱民,别号天印山人、山阳轩主。曾获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学位,导师徐利明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字学门访问学人、中国美术学院甲骨文书法高级研究班导师。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总负责人,南京晓庄学院五柳书法协会、方山印社导师。中国甲骨文艺术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中国写生会专家级会员、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民盟中央美术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南京甲骨文学会会长、《国际甲骨文艺术网》主编、《甲骨天地》执行主编、南京印社理事、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美术专业指导分会委员、江苏省教育书法家协会理事。

      二十多年来,坚持搜集和整理二十世纪甲骨文艺术史料,潜心甲骨文艺术研究与创作。论文参加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中国书协第二届全国书法教学研讨会、第三届书法学术周——博士论坛、纪念YH127甲骨坑南京室内发掘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甲骨学暨书法艺术国际研讨会、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中华甲骨文学会创会20周年庆 国际名家书艺展暨学术论文研讨会、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高峰论坛、纪念孙诒让《契文举例》问世110周年暨国际甲骨文书法艺术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中国甲骨文研究与传承高层论坛等。数十篇论文散见于《书法导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赏评》、《书法之友》、《书法教育》、《青少年书法》、《书法研究》、《艺术探索》、《中国书法教育》、《甲骨天地》、《艺术百家》、《书画世界》、《印说》、《中国书法》、《画院》、香港《书谱》、台湾《中华书道》等艺术类专业报刊以及大学学报、社科期刊、论文集等。代表作有《从甲骨文到甲骨文印的审美转化》、《甲骨文书法史年表:1899-1999》、《中、日、韩和新加坡甲骨文书法之比较》、《接纳与进入: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的发展态势》、《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规定性及当代评价问题》、《从契刻到书写:甲骨文书法的技巧转换》、《拂去尘封:二十世纪甲骨文入印史钩沉》、《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等。其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数十次参加包括中国书协、西泠印社、文化部和联合国总部展览在内的各类国内国际展览或获奖、发表于专业报刊及作品集,作品远播欧美、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东南亚、港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主持或参与省市、国家级课题研究多项,获省市、国家级奖励十多项,出版主编或参编教材、作品集、论文集以及专著多部。指导学生在教育厅、教育厅主办的书法篆刻比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逾百人次,在国内国际各类比赛中获奖逾千人次。先后策划并组织”纪念甲骨文发现110周年——南京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展“、”迎青奥倒计时1000天——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作品展“、“赤子心  中国梦——第一届少儿甲骨文趣味活动”、”晓庄甲骨情缘——国际甲骨文书法艺术展“等国内国际重要展事。

                                               转自《青少年书法报》

 
 
 
Copyright 2011 囯际甲骨文艺术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22831号-1
电话:18351457689   邮编:211171   
通讯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 南京晓庄学院 行知楼301室  网络支持:南京网站建设